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区块链

法币体系是什么 法币体系是什么意思啊

时间:2025-04-27 13:45:50作者:kaifamei阅读:

民国时期的法币体系是如何崩溃的?

大家好,。

从根本上说,法币体系的崩溃是长期战争的结果。

中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的税收支柱是关税、盐税和统税(特定货品的货物商品税,因税收方式视商品类型统一税率征收而得名)。抗战爆发后发达的东部沿海相继沦陷,使中国丧失了40%的农业产值和92%的工业产值,国民政府税收大幅度减少。1939年度国民政府的税收只有4.3亿元左右,与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度的实际收入10.41亿元比较,减少了60%,而这一年的军费,却需要16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1941年3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宣布完全停止实行法币准备金的制度,解除了对法币发行的所有限制,为弥补军费造成的越来越庞大的财政赤字,法币的发行如同脱缰野马,从1942年初至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增加1016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10%,1945年底的法币的发行量较1937年6月增加了730.8倍,平均每月增长率为6.7%。

我们可以看一看1947年7月24日美联社的著名电讯,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一头耕牛或两头黄牛,1938年值一头黄牛,1939年值一头猪,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一只鸡,1945年只值鸡蛋2个。

可以说,抗战结果之后,法币体系已经崩溃了。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现在探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近期很多国家由于治理不善带来一系列通胀问题甚至货币体系崩溃,比如之前的津巴布韦货币体系接近崩溃、导致物价暴涨,委内瑞拉的石油数字货币、印度的现钞改革几乎使得国家货币体系短期内陷入混乱,一帮所谓的经济学家的智囊建议最终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不用说前苏联转变为俄罗斯汇率的数千倍的贬值导致老百姓的存款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所以说货币的治理体系关乎国家与个人的命脉,不可不重视。

国民党时期的货币统一模式--法币起始于1935年,但不幸的的是刚刚发行不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政府战争开支准备不足,就借口财政困难,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不断的透支政府信用,有记录的1937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法币发行规模由14亿增加到150亿,面值由最小的1元扩大到500元,后果就是过多的纸币流入经济流通领域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法比发行规模高达10000亿,为抗战前的680倍,由最初的,1美元兑换3.3法币,到1945年达到1美元兑换12100元法币,老百姓的财富被收割一空。近期的叙利亚战争也基本是这种状况,通货膨胀使得老百姓遭受困难。

随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开启国内战争,法比发行比抗战结束时增加数十万倍,如图:

结果就是市面上出现了10万、50万、100万面值的巨额钞票,战前能买到一头牛的法币到1948年只能买一盒火柴了。随后国民党政府进行法币转换金圆券的改革,以1:300万收兑法币,规定一元金圆券法定含金量0.22克,但是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虚金本位”制度,事实上老百姓拿到金圆券兑换不了黄金,结果大家信心崩溃,拒收金圆券,改用袁大头、也就是银元,金圆券彻底崩溃。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至关重要,和经济、民生息息相关,国民党政府一味的根据政治、军事需要滥发钞票,运用政府的权力横征暴敛,对民众明抢暗夺,加上腐败无能,最终失去了民心。所以政府的失败首先是金融的失败。

更有甚者,所谓的四大家族官商勾结、垄断市场,导致经济活动处于衰败,尤其是民族中小企业备受煎熬和欺凌,过高的税收以及不平等的压制,导致民间工商业纷纷倒闭,由于失去了税收基础导致国民政府滥发钞票,与民为敌,这也是国民党政府垮台的一个重要基础,毕竟战争比拼的是经济实力,经济不行、失败是必然的。

抗日战争时期法币的恶性膨胀可以说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首先就是法币流通范围的限制。

一九三五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后,各省地方银行自行发行的本地货币其实并未完全停止流通。当时国民政府官方所宣称:“抗战爆发前北自平津,南至广州,东起上海,西迄兰州,除极少地区外,均已通用法币”的说法其实是夸大其词的。在云南省内流通最广的还是半开,在广东省内流通最广的还是银毫,法币的流通范围其实并不大。

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政府的国土迅速沦丧。由于日军在占领区内禁止使用法币,导致日益增多的法币只能在越发狭小的大后方运转,自然就走上了通货膨胀的道路。

而第二点,则是因为国民政府收入的锐减和支出的激增。国民政府在开战前的三大税源:关税、监税和统税在开战后不久就因为沿海地区的丢失而全部落入了日军手中,而租税、公债和专卖等收入又无法增加。面对着激增的军费,国民政府只能不断增发法币以应急。

1937年十一月时,当时的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就曾经担心法币如此无限制的增加发行,势必引起恶性膨胀,建议中国银行能够发行不兑换外汇的货币券以代替法币。但因为时事紧张,已经没有了重新发行新货币的时间,所以最终在1939年1月28日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国民政府作出的决议是不另行发行流通券,而以增加发行和空投法币的形式来解决财政问题。

而当时空投法币的具体形式,则是由军事委员会或行政院以“紧急支付命令”的形式,通知财务部立即拨款,然后中央银行接到这种紧急命令后,一遍在国库帐上进行登记,一面请业务局作为“银行垫借款”照数现印钞票。

在刚开始时,因为政府的严格保密措施,这种空投法币的情况并没有引起大后方法币的大幅度膨胀。但是到了1941年,民国的经济学家们惊奇的发现,1940年四大国有银行以银行垫款的形式支出的法币数是9669907000元,而1940年政府公布的法币发行总额是7866664000元,当年的银行垫款额居然比发行总额还要大!

这下国民政府一直秘密空投法币的做法等于一下暴露在了全国人民的视线中,紧接着的就是法币大幅度的恶性膨胀。

1937年法币发行之初是十足准备金,到1940年时实际准备金率已经只有64.63%,到1941年时为44.9%,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已经只有0.66%,法币真正成为了“依据法律强制力量来通行的货币”,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价值。

由此造成的恶性膨胀,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关文章